千年如昨,一到秋天,玄武湖就醉成了诗
“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。”玄武湖的秋色,千年如新,正如范仲淹所写,在诗卷中流淌,让人赏不够、读不完。为此,笔者从中撷取六首诗词,并尝试予以解读,从而管中窥豹,发现玄武湖秋天故事的精彩。
一、潇洒六朝秋
1、从武帝登景阳楼诗
太液沧波起,长杨高树秋。
翠华承汉远,雕辇逐风游。
这首诗是梁武帝《登景阳楼篇》的唱和诗,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柳恽所写。据《南史》记载,梁武帝参加宴会,必定要下诏让柳恽赋诗。此诗“深见赏美,当时咸共称传。”
景阳楼位于玄武湖南岸,建于公元445年,是六朝时期的御花园——华林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。太液即太液池,是玄武湖众多名称中的一个。翠华指的是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等,雕辇指饰有浮雕、彩绘的车,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豪车。当时玄武湖是皇家园林湖泊,皇帝来此秋游,自然阵容庞大,排场豪华。短短20个字,既描绘了“南国本潇洒”的玄武湖之秋,又诠释了何为“六代竞豪奢”。
“翠华承汉远”是此诗的精华,其高明之处在于对武帝的奉承既深得联意又不着痕迹:六朝虽是偏安,但上承两汉,“承汉远”无疑是对皇帝最恰当的赞美,这正是该诗被争相传颂、能风靡一时的原因。
2、幸玄武湖饯吴兴太守任惠
寒云轻重色,秋水去来波。
待我戎衣定,还送大风歌。
这首诗是陈后主陈叔宝所写,描写的是586年深秋的一天,他在玄武湖举行的水上阅兵活动。六朝时期玄武湖不但是皇家园林湖泊,还是历代操练和检阅水师的重要场所,前后共举行过近十次阅兵活动,这是最后一次。
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唯一一首由检阅者亲自创作的诗歌,写得很有气势,一改陈后主沉溺金粉、喜欢诗酒的懦弱君主形象,艺术水平极高,唐朝进士应试诗题—“寒云轻重色”就出典于此。
之所以能入选唐朝最高级别考试诗题,主要归功于这首诗的艺术水平。“寒云轻重色”简要描写了阅兵时天气情况,写得很有意境,虽处深秋寒意重重,却闲适自如。“秋水去来波”构思巧妙,战船往返穿梭才会造成水波杂乱去来交织,可以说无船胜有船。“待我戎衣定”交待了这首诗的阅兵背景。“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”,通过借用刘邦的《大风歌》,既表达了对任惠(即任忠)的夸奖和期望,又流露出一种王霸之气,顿使全诗显得雄豪自放。
讽刺的是,3年后隋兵兵临城下时,正是陈后主极为倚重、为之赋诗的大将任忠投降了,在逃跑途中后主为躲过乱兵而携两个爱妃藏身井中,从此玄武湖边的鸡鸣寺内多了一口辱井在时时警示着后人。
二、秋光迷册库
3、秋早出太平堤
城外长堤散九皋,西风跨马看鸿毛。
玄湖日破浪花出,钟阜烟晞气彩高。
绿拥双林迷册府,清分三路入秋曹。
化深南国无多讼,按辔逍遥拽锦袍。
明嘉靖年间一个秋天的清晨,诗词名家、时任南京刑部郎中的卢宁“西风跨马”,赴秋曹(刑部的别称)上班。“日出江花红胜火”, 显然朝霞撩动了他的诗心。
难怪他会诗兴大发,太平堤(今太岗路)不仅是京畿重地,明朝最高司法机关三法司、国家级档案馆黄册库在其左右,而且风景优美,“是地也,金陵佳气,旦莫郁葱,龙壑静涵,一碧万顷。” 即使过了500年,太平堤颜值依然很高,依旧如朱元璋所言:“以玄武之澄波,印钟山之苍翠。”因此它曾两度入选明朝版的“金陵四十八景”。
太平堤首次入选是隆庆五年(1572年)。这一年文征明的侄子文伯仁把“太平堤”列为金陵第十四景,并绘制成图编入《金陵十八景图》。后来,乾隆皇帝非常喜爱这本图册,欣然为每幅图题诗。其中“太平堤”的题诗为:“太平门外太平堤,烟柳双行叶已齐。蘸影后湖真恰当,碧莲上下总凄迷。”若干年之后,明朝南京本土状元朱之蕃在绘编《金陵四十景》时,以“平堤湖水”代之,并把名次往前提了提,将它列为第十景。
爱屋及乌。有趣的是,清初玄武湖解禁,当时人们把产自太平门外的藕和菱角列为南京特产:“武湖藕,甘嫩无渣滓;武湖菱,入口如冰雪自化。”(清《江南通志》卷八十六)
4、秋湖一首
秋湖拍拍比春湖,消得秋光转画图。
霜后丹枫纷点缀,晚来白雁未招呼。
最便吏隐浮华远,独报时艰意念孤。
天府有藏云物护,迁疏真愧赋西部。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”唐朝刘禹锡对秋景的赞美感染了曾担任明朝黄册库“一把手”的彭汝寔。“秋湖拍拍比春湖,消得秋光转画图。霜后丹枫纷点缀,晚来白雁未招呼。”他用诗笔勾勒的玄武湖秋光图,恍若今天的写实画,一醉500年。
不过,彭汝寔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在玄武湖进行了一次考古行动,并拟写了一份“考古报告”——《神祠记》, 并刻于碑上“以告来者”。玄武湖梁洲上有一座古湖神庙,相传是朱元璋为镇鼠患,活埋了一位为湖册库献策的毛姓老人,并为其祭祀所建。而彭汝寔对此传闻将信将疑,对明太祖活埋老人以镇鼠患的说法更是难以置信。为此,当册库工作人员在介绍“神墓”的情况时说毛老人被“筑其人于中”,他压根就不相信,并反问道:“斯策也,其果良乎?”于是,他以神墓“为恶木所贯”损坏严重为借口,提出修葺,果断命人锯倒恶木,挖开墓穴刨根问底,结果一无所获,证实神墓之说是“百年之诬”。
其实,毛老人为朱元璋献策之事有一个硬伤,就是并无史书记载,只是《七修类稿》《夜航船》等明代随笔小说中广为流传,可能这正是彭汝寔敢于考古的底气。
三、拳拳的秋思
5、卜算子·玄武湖泛舟
寒月上莲塘,夜露流清响。我有悠悠一片心,没个人堪讲。
柳岸移舟去,荷叶擎天长。怕见鸳鸯相背飞,款款摇双桨。
这首词的作者是罗锦堂,他生于甘肃陇西,少有诗才,是中国文学博士第一人,胡适是其博士论文答辩的主考官。该词基调悲凉凄惋,语言直白通俗,情感深沉动人,表现的是解放前夕时局动荡之际,一位彷徨迷惘的青衫少年泛舟湖上,向着秋月诉说心中的苦闷。
家国难舍,故土难离,一句“怕见鸳鸯相背飞”把内心深处离散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,即使小心翼翼地“款款摇双桨”,怕惊鸳鸯梦,无奈还是似劳燕分飞,垂老海外。最终他的故国之思、思亲之痛化作《行吟集》,倾诉着拳拳的中国心,渴望着祖国的统一。
当然,作者也不是无缘无故地提到鸳鸯。玄武湖是鸳鸯在南京的传统越冬栖息地,所以玄武湖又有“鸳鸯湖”的美称,“后湖飞鹜”曾是南京一景。
6、题玄武湖菊展(二首)
灼灼繁英玄武湖,游人相踏满游车。
陶潜空有东篱癖,哪抵侬家结伴呼。
履霜欲赴餐英会,提笔先哦菊蕊诗。
花好更逢人意美,纷红骇绿万枝披。
1947年11月,玄武湖举办了盛况空前的“首都第一届菊花大会”,此后年年举办菊花展。菊花是陶渊明的最爱,同样是著名诗人的高二适岂能错过,并题诗两首助兴。
首届菊花大会为什么放在玄武湖举行?罗锦堂为什么会到玄武湖诉说悲情?这与玄武湖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关。1947年9月2日《中央日报》第六版上《玄武湖平议》一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,这篇评论应该具有一定权威,其观点比较有代表性。当然,文中的部分内容对今天一些景点而言会有所冒犯。“玄武湖为南京人争了面子,它使多少人为它沉醉,使多少人为它歌颂。南京人确也离不开玄武湖,长江的风浪太险,秦淮河的臭水太脏,燕子矶太单调,莫愁湖又太悲凉,只有玄武湖,繁花如锦,绿草如茵,长堤翠柳,水阔波平,它着实够得上是南京人的伴侣。玄武湖之于南京人,胜过南湖之于汉口人,水陆洲之于长沙人,南温泉之于重庆人,外滩公园之于上海人,恐怕只有西湖之于杭州人,北海之于北平人,或者差可比拟。”
今天,到玄武湖踏秋赏菊已成风俗,重阳节玄武湖菊花大会已被列入玄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,金陵盆景园四季举办花卉展览,其中以秋季菊展尤为壮观,为梁洲赢得了“梁洲秋菊”的美誉。
胡 凯
2020年10月2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