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名湖揽胜 > 详细介绍
玄武湖阅武显军威

南京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它除了像诸葛亮所说的“钟山龙蟠,石城虎踞”的特殊地理条件外,更重要的一点,就是拥有一条长江天堑。三国时期的吴大帝孙权,正是因为看重了这点,才于公元211年迁都南京(时称秣陵,后改建业)。

孙权迁都南京,也正是赤壁之战后的三年。孙权深知,赤壁之战之所以取得胜利,除了有缜密的军事布署之外,更重要的一点就是,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。孙权迁都南京后把石头城作为水师的重要根据地,同时把玄武湖作为水师的训练基地,开创了六朝史上把玄武湖作为水师训练场所的先河。

六朝时期,玄武湖的水面“东抵钟山,西限卢龙,北带大壮观”,面积是现在的四倍之多,而且可以直通长江。据史料的确切记载,六朝时,在玄武湖训练水师的活动就有十次之多,但最能反映出当时盛况的,就有刘宋大明年间和陈太建年间的两次水上阅兵。

公元454年,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刘骏继承皇位,即宋孝武帝。刘骏自认为是汉室宗亲,他要效仿580年前,汉武帝刘彻昆明池检阅水师的壮举,以显示刘宋王朝的强大。

西汉年间,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,对分裂割据的地方豪强,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,巩固了中央集权,缓和了阶级矛盾,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西汉元狩三年(公元前120年),汉武帝刘彻为了征服昆明国,在西安斗门镇西南开辟一个周长四十里的水域,取名“昆明池”,用来训练水师,并多次在这里检阅水师。

宋孝武帝也想青史留名,他多次在玄武湖检阅水师。大明七年(463年)正月,宋孝武帝为了检阅宋军的士气,并颁布诏书,曰:“克日于玄武湖阅水师,号湖名曰昆明池” (民间俗称“饮马潭”),他选择了一个寒风凛冽、湖波汹涌的天气,进行了一次水上大阅兵。他意在自比汉武帝,企图北伐中原,统一中国。在这次阅武中,宋孝武帝顶盔披甲,腰悬佩剑,亲自登上战船,指挥水军操练,展示出一种御驾亲征的气魄。水军在宋孝武帝的指挥下,湖面百舸争流,战鼓雷鸣。湖畔旌旗招展,呐喊震天,场面可谓壮观之极。诗人俊逸才对这次阅兵盛况在其《后湖杂感》中写道:

北望昆明池水寒,军营如火劫灰残。

可怜阅武堂前柳,历尽兴亡冷眼看。

一百年后,历史进入了六朝的最后一个朝代——陈朝。而此时的陈朝,已是六朝中疆域最小,势力最弱的江左王朝。

公元569年,陈顼即位,改元太建,是为陈宣帝。当时陈朝的国力并不足,而且国内时有动乱,但陈宣帝认为这些都不是阻碍自己发展壮大的因素,他希望有朝一日打过长江,收复北方,一统中原。

陈太建十一年(579年)八月,陈宣帝在玄武湖举行了历史上空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上阅兵,并改湖名为“真武湖”.陈宣帝命步兵都督任忠率十万军队在玄武湖畔列成阵式,水军都督陈将五百艘战船在湖中排列成阵。将士们铠明甲亮,精神抖擞,整个场面声势浩大,极其壮观。陈宣帝在玄武门(六朝时宫城的北门)宴请群臣,观看水军操练。三通炮响,陈登上楼船,指挥战舰。五百艘战船在陈的指挥下,变幻着各种阵式,有序地驶入长江。随后,陈宣帝在乐游苑欣赏一场丝竹会后,又率众臣登上大壮观山,眺望远去的战船。陈宣帝为自己拥有这样一支水师而感到骄傲,期待时机成熟之时,继续北伐。

这是六朝史上一次空前的水上大阅兵。陈文述在《咏大壮观》诗中写道:

五百楼船十万兵,登高阅武陈云生。

定知战舰横瓜步,应有军伢拥石城。

为了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,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市园林处在梁洲的览胜楼下建了一座阅兵台。它告诉游人:六朝时期的玄武湖,曾是著名的皇家水上阅兵场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黄永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