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游人从玄武门步入玄武湖景区时,展现在您眼前的便是一组由太湖石组成的假山群。在这些假山石中,一组突兀的奇石格外引人注目,它是众多太湖石中的佼佼者——北宋遗物花石纲。
这对奇石有着传奇的身世和非凡的经历,它和苏州的“冠云峰”,上海的“玉玲珑”,杭州的“邹云峰”,统称为“江南四大奇石”。这组奇石历经坎坷,几经辗转,最后经过一番争议,才落户玄武湖。
据清代名士姚鼎在他的《咏石歌》中介绍:此石在南宋时移至南京,明初移至徐达的王府花园内。徐达是朱元璋的心腹大将和得力助手,深得朱元璋的赏识。眀建都南京后,朱元璋下召为徐达建造府邸,并亲书楹联一幅:“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;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”。
明万历年间,徐达第九世孙嗣国公徐维志,在重修王府遂初园时,从民间收集古玩奇石,其中观音石也就是在此时落户遂初园的。据专家考证,此石正是北宋时期的花石纲遗物,属太湖石中的罕见珍品。
北宋政和年间(1111-1117年),宋徽宗听信茅山道士之言,为增皇嗣,在东京汴梁(开封)大造寿山艮岳,寿山艮岳因位于京城艮位(东北方)而得名。宋徽宗钦点宦官梁师成负责这项工程,命朱勔父子主持苏杭应奉局,专门收集江浙一带的异花奇石。为避免这些花石在运输途中受损,朱勔把收集到花石,征用粮船从水路运往汴京。他把这些运送奇石异花的船队,以十船为一纲,每纲都有专人负责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花石纲”。
宋徽宗耗时六年之久建成的“寿山艮居”,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以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,它极富有造园艺术的效果,堪称划时代的园林作品。
由于北宋政权的腐朽和残暴,阶级矛盾日益激化,劳动人民被统治者压迫的民不聊生,怨声载道。宣和二年(1120年)十月,青溪人民在方腊的领导下,暴发了“诛朱勔,抗官兵”的农民起义。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沉重地打击了北宋政权,消弱了北宋的统治力量。靖康二年(1127年),金兵南下,徽宗赵佶、钦宗赵桓被俘。至此,延续了176年的北宋政权宣告结束。
北宋灭亡后,许多还未能及时运回的花石纲精品在沿途散失。所以,在江南一带的园林中能有花石纲的出现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太湖石是大自然塑造的一种天然雕饰品,它因产于我省的太湖地区而得名。太湖石色泽柔和,形状奇特,是堆造假山的理想石材,是历代宫苑和园林的首选之物,它能适应不同层次的游人欣赏。作为北宋花石纲的遗物,历经几百年的辗转,能完好地留存于世的已屈指可数,所以说,它堪称是弥足珍贵了。
新中国成立后,留在全福巷内原王府遂初园的这对太湖石何去何从,引起了诸多争议。许多单位都曾觊觎这组奇石,但最终都是无功而返。1953年,在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,著名学者贺昌群、黄显之等十名代表联名提案:要求将全福巷内的太湖奇石迁至玄武湖公园内,把昔日皇家园林的珍品,让人民群众去品味欣赏。提案得到全会一致通过。
1954年,这组太湖奇石由全福巷迁至玄武湖公园。同年,玄武湖园林工人以这组奇石为主景,根据叠山造景的手法,采取以水池为衬景的造园方式,建造了玄武湖建园后的第一个著名景点——假山瀑布。
两块奇石中,最高的一块615厘米,因其顶端弯曲平滑,形态玉立,犹如头带纶巾、大慈大悲、普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,而被称为“观音石”。其中较小的一块高420厘米,形态略有弯曲,恰似观世音身旁躬身虔拜的善财童子,于是这组奇石便有了“童子拜观音”的美称。
童子拜观音这组奇石,它集太湖石皱、瘦、漏、透的特色于一身,属我国园林中的一对奇葩。它折射出北宋时期,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,同时也反映了北宋王朝的腐朽与没落。
2006年,北宋花石纲遗物——童子拜观音,被列为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