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阳春三月,玄武湖景区内总是游人如织。尤其是那繁花似锦的樱洲,更是吸引游人。置身于“樱洲花海”之中,又有谁会想到,这樱洲之名和眼前的樱花却无丝毫关联。
樱洲历史上曾有新洲、莲花洲、欧洲之称。1935年7月,根据“洲上樱桃树极多……是樱花樱桃极目可口之妙,因改称樱洲。”著名作家程千帆在《玄武湖忆旧》中写道:“樱洲名副其实,每到春天,便开满了樱桃花。再过些时,珊瑚珠子一般的樱桃便上市了”。由此可见,樱洲得名而是因盛产樱桃所致,并非跟眼前的东瀛之花有关。
“含桃最说出东吴,香气鲜秾味气殊”。玄武湖栽植樱桃的历史,远在六朝时已有相当规模了,故有“六朝烟水最迷人,玄武樱桃可染唇”之说。当时,六朝皇家园林中,种植樱桃是必不可少的。殷红的樱桃象征着吉祥富贵,历来是皇家在祭祀宗届时不可缺少的供品。《礼记》中载:“仲夏之月,以含桃(樱桃)先荐寝庙”。可见,樱桃在封建社会中是拥有极高的地位。
南唐时,后主李煜每逢仲夏之际,都会去玄武湖采摘樱桃祭祀祖庙。开宝八年(975年)仲夏,又到了一个祭祖的日子,往年此时,李煜都会到玄武湖采摘樱桃祭祀先祖。而此时宋军兵进金陵,南唐政权危在旦夕。面对败局,李煜没有回天之力。眼前的局势却是宗庙不保,樱桃难献。缅怀往事,李煜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《临江仙》:“樱桃落尽春归去,蝶翻轻粉双飞。子规啼月小楼西,玉钩罗幕,惆怅暮烟垂……”一句“樱桃落尽春归去”写出了南唐政权犹如这樱桃一样将随春归去。
到了明清时期,玄武湖樱桃的名气之盛,成就了一代帝王的佳话。清康熙四十四年(1750)四月二十二日,康熙帝第五次南巡,途经江宁(南京)时,驻跸江宁织造府内。此时正值玄武湖樱桃成熟季节,江宁织造曹寅派人连夜前往玄武湖,去樱洲采摘樱桃,进献给康熙帝品尝。康熙一见这殷红如珠的樱桃,甚是喜悦,忙说:“先进皇太后,朕再用。”立即派随行差官快马送往京城。康熙这种“以孝治天下”的精神,令在场的人无不深受感动。同时,也为玄武湖的樱桃做了一次最高级别的广告。
明清时期,玄武湖湖民种植樱桃成为当时一景。玄武湖樱桃主要品种有:银珠、东塘、细叶、垂丝、青叶。尤以东塘产量最多,果粒较大,口味甘甜,为南京樱桃之冠。每当四、五月间,樱桃成熟之时,娇红艳丽,视同异珍。南京城内的青年女子无不争先恐后地赶往后湖争相购买,惟恐失之交臂而抱憾。清代张通之在其《白门食谱》中说:“后湖洲多樱桃树,果熟之时,以小篮盛之出售,其味鲜美,游人各购一篮归,举家同食,老少共爱之,往往一篮为不足也……故每果熟之时,不多时已售馨,人即取其鲜焉”。上世纪三十年代初,著名作家、诗人朱自清游玄武湖时,他说:“湖上的樱桃最出名,樱桃熟时,游人在树下现买、现摘、现吃,谈着、笑着,多热闹的”。
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后湖船娘也常以时鲜樱桃送游人品尝,邀请他们租船游湖。玄武湖的船娘体格健美,性情温和,而且熟悉玄武湖的典故和传说,请她们当导游也是一种愉快之事。船娘和樱桃,曾在后湖演绎出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。据传,抗战期间,有位爱国青年和船娘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,建立了真挚的感情,在青年即将奔赴抗日前线之际,船娘亲手采来玄武湖的樱桃,送给青年,以表达自己的赤诚之心。当时玄武湖传唱着一首歌谣:“五月端阳樱桃红,妹采樱桃送英雄。愿郎前方多杀敌,革命胜利再相逢。”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。
玄武湖的樱桃作为一种物产,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,成为一种怀乡忆旧的符号。久居香港的南京籍作家叶灵凤先生,一见到樱桃或提到樱桃就特别感到亲切,他深情地说:“因为我家乡的玄武湖一向以出产樱桃著名……一簇簇的红樱桃真像珊瑚珠。这种情景,从小到大,从大到老,都使我难以忘记”。
黄永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