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名湖揽胜 > 详细介绍
后湖藕粉享誉金陵

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季节,南京人总喜欢去玄武湖避暑纳凉,欣赏满湖盛开的荷花。每当漫步在玄武湖畔,都会被一幅“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景色所迷住,这里荷花竞相绽放,一片红白交映,婀娜多姿。望着盛开的荷花,使人顿感清凉惬意。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”正是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,对高尚情操的追求。

其实荷花不仅能供人观赏,而且它的全身都有着贵重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。夏季,采摘花瓣晾干,待到冬季以雪浸泡后,可以用来洗面美容;以叶煎水服用,可以减肥;莲子、莲须则可补脾养心、固肾;藕节有止血收敛的功效。而一些老南京更不会忘记,伴随着自己度过童年时代的夏日小吃,也就是南京人所说的“夏粥”——金陵藕粉。

金陵藕粉产自玄武湖,当地人又称为“后湖藕粉”。据《江宁县志》载:清代玄武湖已是满湖荷花“湖中芙蓉特茂,炎夏季节,红伞翠盖,苕亭矗立,弥望及天,花叶之盛,萦纡一水。”可见当时玄武湖荷田面积之大。而玄武湖的藕也成了金陵名品,据《客座赘语》介绍:其“巨如壮夫之臂,甘脆而无渣滓,江南所出,形尽其下。”藕也有许多雅名,因为藕为荷花地下茎,色白如玉,有节,所以称“玉节”;又因为藕白嫩如腕,又有“玉玲珑”、“西施臂”之称。藕在晋代也有“灵根”之称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藕生卑污而洁白自若,质柔而实坚,居下生芽,以续生生之脉,四时可食,令人心欢,可谓灵根矣”。清代,藕又有了“玉笋”之称。在中秋佳节之时,藕是南京人祭月时不可缺少的供品。

清末民初期间,由于市郊植荷产藕地区较多,因而在集市中常为此发生纠纷。为了整顿市场秩序,光绪四年(1878),清廷地方政府分别在玄武湖、莫愁湖等地,勒石立案声明禁例:“凡后湖人民只准卖荷叶,不准卖藕;而沙漫洲、七里洲、莫愁湖等处只准卖藕,不准卖荷叶。”光绪二十七年(1901),清政府再次颁布规定:“后湖之荷,卖叶不卖藕;莫愁湖之荷,卖藕不卖叶”。1929年7月,市政府再次颁文,规定了玄武湖的荷叶销售专利权。从清政府发布禁令始,直到建国初期,玄武湖就没有卖藕的权利。这些规定虽然稳定了市场秩序,但对盛产湖藕的玄武湖来说,无疑是一大经济损失。于是,聪明的玄武湖湖民便想到了制作藕粉,以此来弥补损失。

清代,玄武湖的藕粉已遍及金陵。制作藕粉的过程其实也很简单,首先将采集到的鲜藕洗净,将藕磨碎,去渣后沥出湿粉,用刀削成薄片凉干、磨细,这样便成了白色粉状的藕粉。

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湖民晾晒藕粉的情景在玄武湖随处可见,在当时可谓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夏仁虎《玄武湖志》中介绍:后湖藕粉,片片如霜雪,以匣盛之为馈赠佳品”。南京人在逢年过节、探亲访友之时,总不忘带上几盒金陵藕粉,作为礼品相送。当时湖内几家著名的茶馆酒铺如:“红杏坞”、“听莺轩”、“五洲春”、“爱莲居”等,都在经营的项目中,推出“后湖藕粉”这一名典小吃,以此招徕顾客。一碗清香的藕粉,洒上白糖和玄武湖自产的桂花,其味妙不可言,那真有一种沁心润肺之感。当时秦淮河畔几家著名的小吃店,都来玄武湖购买藕粉,加工制成“糖粥藕”、“酒酿元宵”等,以增加小吃的黏度和口感,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“秦淮小吃”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,南京的大街小巷,时常可见推车挑担沿街叫卖“桂花藕粉、糖芋苗”的小贩。在当时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,这类食品是不收粮票的,它即经济实惠又美味可口,通常只需几分钱一碗,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。

改革开放后,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,饮食已不再是单一化了。在南京市场上“金陵藕粉”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,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外地产品。但南京人喜食藕粉的习惯至今仍然保留,然而这种纯正地道的金陵藕粉早已销声匿迹,南京人己很难再品味到了。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黄永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