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活动资讯 > 详细介绍
出伏后,玄武湖的草地上,长满了南京人

      出伏后,玄武湖莲花广场的草地上,又长出了很多看露天电影的南京人。这种极具年代感的文化活动,勾起几代人共有的记忆。

4ce7156feeddf177d8b9e1bda60f7345.jpg

据《玄武区志》记载,清光绪30年(1904年),南京就有零星的露天电影放映活动。在那个新旧事物急速嬗变的大变动时期,看电影这一时髦的娱乐方式,就像“冲出幕布的火车”,撕开社会变迁的一角。

沧海桑田,换了人间。勇于开拓的南京,在1950年诞生新中国第一代电影放映员,1952年6月30日,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出第一批国产电影放映机之后,“长江牌放映机”风靡全国,放露天电影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一款。

《地道战》《英雄儿女》《南征北战》等经典影片耳熟能详,《小兵张嘎》《李双双》《今天我休息》等有趣有乐,带有生活的原味。没有门票之矩,没有座席之束,劳作了一天的人们,只等红日西沉,天际呈黑,鸡静狗安,蛙声稀远。公园里,工地间,广场上,一面四方幕布、一位放映员、一束光亮,抚慰了无数人心。

伴着改革开放的鼓点,时间来到80、90年代,电影变得五花八门,林青霞的江湖和少林寺的武功,争夺年轻人眼球。随着国际大片的冲击和录像厅的兴起,胶片也带着时代最后的骄傲悄然离开,露天电影逐渐成为怀旧者的收藏。

时代在变,生活在变,观众的情绪在变,精神的需求在变,文化品位也在变。露天电影逆向回甘,从数字放映机1.3K、2K、4K逐渐升级,到更多优质电影用心传递中国文化和情感,从观众散场后地上没有一片纸屑、垃圾的文明现象,再到每一个人洋溢着的欢乐笑容,处处都映刻着时代的新生焕发。

如今,“归去来”的露天电影,依托玄武湖、宪法公园、熙南里等公共文化场所,成为夜经济的引流密码,搭建了居民交流平台,丰盈着城市文化记忆。

一个城市,不仅要有大剧院里的“阳春白雪”,还需要走进大街小巷、深入千家万户的“下里巴人”;一个家,不仅要有辛勤劳作的奔波,还需要放下锅碗瓢盆、一家老小悉数到场的温情时刻。

露天电影是一个时光的暂聚,是一个时代生活的侧影,也是一种文明和谐和文化记忆的回归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r6ti4sKDCv3l07QYqf5Av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