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。玄武湖栽植荷花的历史悠久,自古就是江南第一州的赏荷胜地。与众不同的是,玄武湖荷花走进历史从一株并蒂莲开始,汇入诗河从一位才女开始,这映衬了荷花是金陵千年不变的诗与远方。

“南国更数世,北湖方十洲。天清华林苑,日晏景阳楼。果下回仙骑,津傍驻彩斿。凫鹥喧凤管,荷芰斗龙舟。七子陪诗赋,千人和棹讴。”天清、日暮,宝马、彩旗,鸥鹭、笙歌,芰荷、龙舟,陪赋、唱和,唐朝开元年间名相张九龄,在他的《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》中,展开了想像的翅膀,描绘了一幅六朝时期帝王游湖图,而荷花是必不可少的景观元素。

御笔留芳
“满目荷花千万顷,红碧相杂敷清流。”南唐中主李璟在《游后湖赏莲花》一诗中再现了1000多年前玄武湖的荷花盛景。正是在帝王将相、文人墨客的吟诵下,玄武湖的荷花如有“六朝烟水气”,成就了许多游湖佳话。

明代以来,一些山水客相继以画图、诗文等形式,将金陵古今名胜点评排序编绘成册,从最初的金陵八景开始,直至最终固化成金陵四十八景。其中受到乾隆皇帝追捧的则是明代著名画家文伯仁的《金陵十八景图册》。这本图册原先流传于民间,入清以后归藏于北京皇宫淳化轩,乾隆非常喜爱,据说他每次南巡时必随身携带,按图索骥打卡。游览之后,作为史上最高产的诗人,他欣然为每幅图御笔题诗。

文伯仁将“太平堤”列为第十四景。由于在明代玄武湖是黄册库,为皇家禁地,游人禁止入内,太平门外的这一段湖堤成为了领略玄武湖风光的好去处。因此文伯仁以堤代湖,玄武湖也就以这样的尴尬方式被选入了金陵胜景。

与先辈一样,明万历二十三年(1595),南京本土科举状元朱之蕃在绘编《金陵四十景》时,也将太平堤作为玄武湖的替身,以“平堤湖水”为名,列为第十景。他强调的理由是:“洲上置库以贮图籍,禁不得游……惟长堤障水,一望荷芰灿烂,香风远来,夹堤高树,坐荫纵观,不能舍去”。“锦浪铺张烂芰荷”,正如他在该图配诗中所写,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。

也许是受到了朱状元的感染,也许是目力所见相同,在文伯仁“推荐”下,来此领略玄武湖美丽风光的乾隆帝御制诗一首:
太平门外太平堤,烟柳双行叶已齐。
蘸影后湖真恰当,碧莲上下总凄迷。
显然,玄武湖的荷花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俊彦清韵
“我爱此荷花世界”。同治九年(1870年),曾国藩第三次出任两江总督,次年他对湖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,为了赏荷他同时修建了赏荷厅,并邀宾客在此饮酒赋诗,彭玉麟就是其中之一。彭玉麟(1816年—1890年),字雪琴,与曾国藩、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,人称雪帅,湘军水师创建者、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,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,兵部尚书。他与曾国藩还有另外一个身份,即同为清代十大联家之一。他曾在此撰联一幅:
大地少闲人,谁能作风月嘉宾、湖山胜友?
六朝多故迹,我爱此荷花世界、鸥鸟家乡。

后来,为方便赏荷,张之洞在任两江总督时,曾更是在玄武湖十里长堤之上修建一座“初日芙蓉”牌坊,遗憾的是,此牌坊早已不存,其遗迹也难以寻觅。

“五洲朵朵云,莲花最深处。”(清·汤濂) 1946年夏天郭沫若来玄武湖游湖,玄武湖荷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《南京印象》。“一出玄武门,风的气味便不同了,阵阵浓烈的荷香扑鼻相迎。南京里的炎热,丢在我们的背后去了。”

有趣的是,也正是这一年七月,为了庆祝还都南京,当时《中央日报》发起举办了以“玄武湖”为主题的诗文征集活动,这次活动参与者众,可谓名流云集。最终共有14首诗、5首词和一篇文章入选。当时《中央日报》副刊主编、有“江南才子”之称的卢冀野(卢前)先生还编辑了一期玄武湖诗词文辑发表在副刊上。

由于正值夏天,荷花当然格外引人青睐,因此诞生了好几首写荷花的诗。其中著名学者朱偰在《重游玄武湖》写道:“打浆人随波影远,采莲风送暗香来。”那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,他陪高堂游览后湖。虽然玄武湖的荷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,但身处乱世,他更期盼的是“愿得清风明月夜,岚光水色共徘徊。”
